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撰文◎王振隆(財會講師)

一、中央銀行經營原則
()應居超然地位:
中央銀行執行其業務應不受行政部門之干預,維持其自主性,制定之貨幣政策應超乎任何黨派、階層及利益團體之外。

1.贊成中央銀行應維持超然地位之理由:
(1)中央銀行超然獨立可避免政治干預:於民主國家,行政部門有一定任期,於任期屆滿前,為求連任,通常要推廣擴張性政策,若行政部門控制中央銀行,由於這種擴張政策難免會導致週期性的膨脹傾向,產生所謂政治性的經濟循環現象,對經濟穩定有不良的影響。
(2)行政部門任期短,貨幣政策效果長,若過度強調短期目標,將犧牲長期經濟穩定,並減損貨幣政策效果。
(3)行政部門為促進充分就業及降低政府債務利息支出,通常採寬鬆貨幣政策而降低利率,易致通貨膨脹,造成侵蝕實質所得的通貨膨脹稅。
2.反對者的理由:
(1)根據以往的經驗,自主之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常是經濟活動的擾亂因素。
(2)行政部門係由人民選舉而產生,應對選民承擔各種政策成敗的責任,故對經濟活動會產生重大影響的貨幣政策宜由行政部門控制。
(3)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自主貨幣政策常與財政政策原則背道而馳,有礙政府總體經濟目標的實現。
()不以營利為目的:
央行以維護國家貨幣與金融制度之安定為主要任務,不計較盈虧。
()不應經營一般商業銀行業務:
1.央行擁有一般商銀所無之特權,若與一般銀行競爭則不盡公平。
2.央行既要控制全國信用,又要監督各商銀業務,若與一般商銀競爭,不易取得商銀合作。
()資產應保留相當高流動性:
央行負責調節全國金融之責,資產變現性大,自不宜保有長期資產及高風險性資產。因而央行所保有之外匯均以短期投資方式持有,以維持高度流動性。
()所收受存款準備金及代理國庫款項,原則不支付利息:
1.世界主要金融先進國家之中央銀行,對準備金都不予計息。
2.央行不以營利為目的,其收入有限,若對存款支付利息,將無法承擔利息支出。
3.中央銀行存款不支付利息,其主要理由有二:
(1)中央銀行不以營利為目的。
(2)中央銀行的存款以各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及政府存款為主,均為保管性質,故不宜對其存款支付利息。
()應按期對外公布業務狀況:
1.報告業務狀況。
2.表明政策結果與可能趨向。
二、中央銀行的職責
  我國現行中央銀行法於民國6811月公布實施。依據該法之規定,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隸屬行政院。其職能彙整如下:
()控制貨幣供給量:
控制全國貨幣供給量是中央銀行最重要的職能。為提供合理的貨幣環境,中央銀行須對全國貨幣供給量作合理的調節,為執行此項職能,中央銀行需執行以下七項業務:
1.發行貨幣。
2.保管國際貨幣準備,統籌調度外匯。
3.訂定重貼現率及其他融通利率。
4.利率管制。
5.訂定各種存款準備金比率,保管銀行準備金。
6.進行公開市場操作。
7.規定流動比率。
()中央銀行為發行之銀行:
央行擁有鈔票獨占發行權,流通中之通貨由中央銀行印製鑄造,在國境內具有法償效力。
◎獨占發行利益:
1.統一發行可使全國法償貨幣型式一致,否則,幣制難免紊亂。
2.獨占發行,發行準備可以彙集保管,發揮最大效力。
3.獨占發行可斟酌季節及循環性變動,隨時就通貨流量作適當調節;若由政府發行,易受財政牽扯;若由一般銀行發行則易牟利而濫發。

()中央銀行為政府之銀行:
1.央行代理國庫。
2.各國政府所有財政公款收支,均由中央銀行代負經理出納及保管之責。倘國庫收支有間歇性變化,央行可做緩急伸縮之調節。
()中央銀行為銀行之銀行:
央行為國家金融中樞機構,除控管銀行存款準備金外,必要時,得以重貼現或短期融通方式提供資金予金融機構,扮演資金最後融通者之角色。
()中央銀行為調度外匯存底的銀行:
央行負責保管並統籌調度國際準備,使國際間債權債務的清算不虞匱乏。必要時並可透過銀行間外匯市場買賣進行干預調節操作,維持有秩序的外匯市場。
()中央銀行為信用管理者:
央行是銀行之銀行,在金融機構中居於領袖群倫之地位,對於信用供需負有疏導與調節之責,以維物價穩定。故控制國內信用與金融市場,乃為其重要職責。
三、中央銀行經營目標
()經營目標:
一般而言,各國中央銀行所設定或追求的經營目標(最終目標),有以下幾項:
1.物價穩定:
(1)即維持貨幣購買力穩定,若物價不穩定對所得及財富分配具有不公平影響,且助長投機活動,危害經濟活動。
(2)穩定物價一向為中央銀行穩定市場機能順利運作和經濟能否持續成長的基本要件。
(3)為達此目標央行採行相關因應措施調節金融,以維持貨幣供給額年增率在目標範圍內,其在維持總體經濟穩定的前提下協助經濟發展。
2.充分就業:失業乃資源浪費與社會不幸,易引發社會問題與混亂,惟任一經濟社會均無法避免自然性失業。
3.經濟成長:經濟成長的指標一般是以實質GNP或實質GDP的成長率來表示。惟追求成長過程中,應避免環境污染。
4.國際收支:國際收支不平衡將使黃金、外匯存量發生變動,直接、間接地影響國內經濟活動。
5.金融穩定:避免銀行倒閉及維持利率安定,進而促使金融穩定。
6.健全銀行業務:央行依法監督銀行業務;另央行為達成政策目標,亦可採取行動,干預經濟資源分派。
()經濟目標之衝突性:
目標衝突:
1.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的衝突:一國未達充分就業。採擴張性貨幣政策,可能致物價攀升;若為維持物價穩定,採取緊縮政策,則失業率將上升。此種情形將造成菲利浦線上點的移動。
2.物價安定與國際收支平衡的衝突:一國即使物價穩定,惟因貿易型態改變或他國發生嚴重通貨膨脹,致使出口增加、進口減少,難免會發生順差失衡。
3.經濟成長與國際收支平衡的衝突:追求經濟成長過程中,如出口大於進口,國際收支將呈現順差失衡。
4.總體經濟目標與金融穩定目標之衝突:長期間,總體經濟穩定與金融穩定具有相互增進之作用,惟短期間難免或有衝突,央行為求金融穩定,乃限制資金供應量,對總體經濟目標將有所阻礙。
四、我國央行組織
()我國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亦為我國執行貨幣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17.11.1在上海成立,50.7.1在台復業,為我國執行貨幣政策的決策機構,68.11.30以前央行隸屬總統府,68.12.1中央銀行法修正生效後改隸屬行政院。
()中央銀行組織系統:
1.理事會:成員1115人,任期五年,央行總裁、財政部長、經濟部長為當然理事。
2.監事會:設57人,任期三年,行政院主計長為當然監事。
3.總裁、副總裁:任期為五年,現任總裁為彭淮南。
4.業務單位:業務局、外匯局、 發行局、國庫局。
5.管理幕僚單位:金檢處、經研處、會計處、秘書處、資訊處、人事室、法務室、政風室。
6.駐外辦事處:駐美國紐約代表辦事處、駐英國倫敦代表辦事處。
7.附屬機構:中央印製廠(負責印製各種面額鈔券)(新店安康)、中央造幣廠(負責鑄造各類硬幣)(桃園龜山)。
五、央行資產負債表
中央銀行因擁有獨占發行權、代理國庫、為銀行之銀行、貨幣政策制定、掌管外匯等特性,其資產負債表項目與一般銀行顯有不同,簡述如下:
中央銀行
國外資產淨額
準備貨幣


對政府債權
 放 款
 國庫墊款政府債券
對存款貨幣機構債權
 本國一般銀行
 外商在台分行
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
其他有價證券
 公民營事業
 金融機構
  主要金融機構以外流通之通貨
  存款貨幣機構及中華郵政公司儲匯處存款準備金
  存款貨幣機構及中華郵政公司儲匯處之庫存現金
  存款貨幣機構及中華郵政公司儲匯處之準備性存款
政府存款
 經理國庫存款
 機關存款
金融機構轉存款
 國庫存款轉存款
 中華郵政公司儲匯處轉存款
 合庫轉存款
央行發行單券(沖銷工具)
 央行定期存單
其他負債
淨 值

◎主要資產項目說明:
1.國外資產淨額:
(1)央行以往基於外匯管理之因素,在我國國際收支不斷呈現盈餘下,為維持本國貨幣對外價值穩定,而買進外匯。
(2)97.12.31央行持有的外匯存底為2,917.07億美元(96.12.312,703.11億美元;95.12.312,661.48億美元)。98.3.31央行持有的外匯存底超過3,000億美元,為3,001.22億美元。
2.央行基於資金最後貸放者之角色,利用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調節金融,乃有對政府債權、對存款貨幣機構債權、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及有價證券之持有。
◎主要負債項目說明:
1.準備貨幣:為央行之貨幣性負債,包括主要金融機構以外各部門所持有通貨及存款貨幣機構及郵匯局之存款準備金,為創造貨幣供給量之基礎。準備貨幣亦稱為強力貨幣或貨幣基礎或基礎貨幣。
2.政府存款:包括國庫存款及機關專戶存款,由於央行代理國庫,因此政府稅款、動用,均由央行管理。
3.金融機構轉存款:
(1)央行為調節金融,郵匯局存簿儲金自53年以來即轉存央行。
(2)合庫收受基層金融轉存款,若資金浮濫難以消化,央行亦同意收受合庫的轉存款。
(3)國庫存款轉存款。
4.央行發行單券餘額:央行為進行公開市場調節,所發行之信用調節工具(央行定存單、央行儲蓄券)為央行之對外債務。
六、央行與商銀的比較
比較項目
中央銀行
商業銀行
經營目的
調節金融,非以營利為目的
以營利為目的
所處地位
最高金融機構,銀行之銀行
受央行之業務監督
主要營業對象
一般銀行、政府機關、國外金融組織
工商企業、個人及政府部門
主要業務內容
發行鈔票、代理國庫、掌管外匯
收受存款、辦理放款
影響貨幣數量程度
運用政策工具直接影響貨幣供給量
辦理貸款間接影響貨幣供給量

七、央行資產負債表與商銀資產負債表之比較
()相同點:
1.資本淨值占資產總額比率小。
2.生利資產占資產總額比率大;不生利資產占資產總額比率小。
()相異點:
1.(1)央行生利資產多,係發揮最後貸款者功能。
(2)商銀生利資產多,係源於營利動機。
2.(1)央行不生利資產:庫存現金、黃金與外匯。
(2)商銀不生利資產:庫存現金、存放央行。
3.(1)央行貨幣性負債:通貨淨額、商銀持有之存款準備金。
(2)商銀貨幣性負債:支存、活存、活儲。
八、存款準備金方程式及準備貨幣方程式
()存款準備金方程式:

                                國外資產淨額                 通貨淨額
                                對政府債權                   政府存款
存款準備金=    對存款貨幣機構債權-〔  金融機構轉存款
                                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          央行單券餘額
                                其他有價證券                其他負債及淨值

1.央行資產項目增加,存款準備金增加;負債項目增加,存款準備金減少。
2.央行資產項目減少,存款準備金減少;負債項目減少,存款準備金增加。
3.將上式等號右邊之通貨淨額移至等號左邊,成為準備貨幣方程式。
()準備貨幣方程式:
準備貨幣為中央銀行之貨幣性負債,央行可運用政策工具,透過對準備貨幣之增減變動,影響存款貨幣機構之信用貸放能力及中華郵政公司儲匯處可運用資金,對社會流動性及貨幣數量產生倍數擴張或收縮的效果,進而影響總體經濟之最終目標。

                        國外資產淨額
                        對政府債權                                政府存款
準備貨幣H=    對存款貨幣機構債權-〔    金融機構轉存款
                       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        央行單券餘額
                       其他有價證券                         其他負債及淨值

1.央行資產項目增加,準備貨幣增加;負債項目增加,準備貨幣減少。
2.央行資產項目減少,準備貨幣減少;負債項目減少,準備貨幣增加。
九、影響準備貨幣變動之因素
  從央行資產負債表所得之準備貨幣方程式,有關央行貨幣性負債─準備貨幣之變動,可從幾項因素分析如次:
()國際收支狀況與央行買賣匯行為:
1.(1)國際收支盈餘,央行為避免台幣大幅升值,央行在外匯市場買進外匯,國外資產↑,準備貨幣↑。
(2)國際收支赤字,央行為避免台幣大幅貶值,央行在外匯市場賣出外匯,國外資產↓,準備貨幣↓。
2.(1)央行干預台幣走勢,為使台幣貶值,進場買匯,釋出台幣,準備貨幣↑。
(2)央行干預台幣走勢,為使台幣升值,進場賣匯,收回台幣,準備貨幣↓。

◎央行之外匯管理:
我國中央銀行之外匯管理,係執行動態穩定之匯率政策,原則上,新台幣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但若遇季節性、偶發性因素或市場存在異常預期心理,導致供需失衡時,央行將予以適度調節,以維持新台幣匯率的動態規定。
◎沖銷性干預與準備貨幣:
1.中央銀行外匯操作亦會對準備貨幣產生影響,央行可透過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外匯干預,若央行買入外匯,則會釋出新台幣資金。使得商業銀行在央行的準備性存款增加,準備貨幣因而上升;反之,央行實施賣匯操作,造成準備貨幣減少。因此,央行買匯如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賣匯如同緊縮貨幣政策。
2.央行鑒於外匯操作對準備貨幣造成直接衝擎,乃隨之採取沖銷措施以抵銷因外匯干預帶來之負面影響,此種既干預又沖銷的政策,謂之「沖銷性干預」(Sterilized Intevention)。
3.74年底至76年底間,為我國央行採取沖銷性干預最為明顯之時期,由於央行採取新台幣漸進升值的策略,於外匯市場上進行買匯操作,造成央行外匯資產增加1.8兆元新台幣,準備貨幣亦水漲船高,央行乃採沖銷措施以隔絕外匯市場變動對國內經濟金融之可能影響,發行各種單券及收受金融機構轉存款沖銷。
4.非沖銷性干預(Nonsterilized Intevention):中央銀行介入外匯市場之買賣,並未採行沖銷措施,以抵銷對貨幣供給量之衝擊。

()政府預算情形:
1.財政收支盈餘,央行對政府債權↓,政府存款↑,準備貨幣↓。
2.財政收支赤字,央行對政府債權↑,政府存款↓,準備貨幣↑。
()央行貨幣政策走向:
1.採寬鬆貨幣政策,央行對金融機構債權↑,或央行持有證券↑,準備貨幣↑。
2.採緊縮貨幣政策,央行對金融機構債權↓,或央行持有證券↓,或沖銷工具↑,準備貨幣↓。
十、準備貨幣與貨幣供給量之關係─貨幣乘數
()準備貨幣=通貨淨額+銀行存款準備金
1.不論貨幣乘數或準備貨幣發生變動,均將影響貨幣供給盈虧之變動。
2.若貨幣所得流通速度或貨幣乘數很穩定,將可增強央行控制貨幣供給量之能力。
()影響m1貨幣乘數之因素分析:
影響因素變動方向
cte影響
對貨幣乘數之影響
Ms影響
1.影響c之因素:
(1)利率水準↑
(2)所得水準↑
(3)稅率水準↑
(4)地下經濟↑
(5)金融恐慌↑
(6)活存替代品↑

c
c
c
c
c
c

m
m
m
m
m
m

Ms
Ms
Ms
Ms
Ms
Ms
2.影響t之因素:
(1)定存利率↑
(2)他項物報酬↑
(3)所得水準↑
t
t
t
m
m
m
Ms
Ms
Ms
3.影響e之因素:
(1)存款變化
(2)市場利率t
(3)預期未來央行貨幣政策趨緊

e
e
e

m
m
m

Ms
Ms
Ms
4.影響r之因素:
(1)景氣不佳↑
(2)通貨膨脹↑

r
r

m
m

Ms
Ms

十一、預算限制式與準備貨幣
()影響準備貨幣的直接因素雖然已知有許多項目,但政府預算赤字會間接影響貨幣基數。一般而言,政府支出之財源有三:課稅、借款、印製鈔票,故可將政府預算赤字表為:
()政府經費不足時,其各種資金來源對準備貨幣之影響,分析如次:€
 政府赤字財源:
1.租稅融資(Tax Financing):政府以課稅方式支應其公共支出活動,不管民眾係以現金或簽發支票支付,均不會影響準備貨幣。
2.債務融資(Debt Financing):政府以發行公債支應其公共支出活動,不管民眾係以現金或簽發支票支付,均不會影響準備貨幣。
3.以印製鈔票融資(Financing with Money Creation):若央行直接買入政府發行之公債,將使準備貨幣增加。若政府發行給大眾,央行再透過公開市場操作買入公債,此種融資方式(債務貨幣化)亦將使準備貨幣增加。
十二、貨幣政策之傳遞過程
()中央銀行運用政策工具以達總體經濟目標,其傳遞作業流程通常係以1964Brunner and Meltzer建議的四步驟流程圖來分析:
政策工具→操作標的→中間目標→最終目標
1.因中央銀行較無法直接控制最終目標,加以貨幣政策工具有時間落後之特性,政策實施後,是否能發揮預期效果而達到最終目標,央行往往須仰仗若干經濟變數(例如操作標的、中間目標),以觀察各個經濟主體之行為,俾能即時修正或調整政策工具運用之方向與程度。
2.具體而言,當中央銀行採行各項金融措施,首先會使得央行資產負債表變動,準備貨幣亦發生變動,進而透過銀行體系信用供應能力與意願之提高或降低,影響銀行、企業及個人等經濟個體,進行資產與負債結構調整,再影響並貨幣供給額、銀行存款、銀行信用等貨幣信用總量以及利率、匯率等價格水準,最後再影響生產、就業、所得、消費、儲蓄、投資、貿易等各種最終經濟活動。
3.操作標的係指貨幣政策工具所能直接影響的各項變數,介於貨幣政策工具與中間目標間之中間變數。
4.中間目標係指能直接影響貨幣政策所要實現目標的各項變數,介於操作目標與最終目標間之中間變數。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遞過程:
政策工具
操作標的
中間目標
最終目標
1.量的管理工具:
(1)公開市場操作
(2)存款準備率
(3)重貼現率


2.質的管理工具:
(1)選擇性信用管制
(2)道德說服


3.其他工具
(1)金融機構存款之轉存
(2)外匯買賣操作



控制期間:立即
1.準備部位:
(1)銀行準備金
(2)超額準備
(3)自由準備
(4)準備貨幣

2.短期利率:
(1)金融業拆款利率
(2)國庫券利率
(3)商業本票利率
(4)銀行承兌匯票利率






控制期間:週旬
1.貨幣總計量:
(1)M1A
(2)M1B
(3)M2
(4)銀行信用

2.市場利率:
公司債利率









控制期間:月季
1.物價穩定
2.經濟成長
3.充分就業
4.國際收支均衡
5.促進金融穩定
6.健全銀行業務











控制期間:年

()貨幣政策影響消費、投資、產出、物價等經濟行為之過程:
貨幣供給量變動如何影響經濟活動,可從下述效果分析:
1.利率效果(流動性效果):增減貨幣供給量,利率水準發生變動,影響消費、投資行為。例如貨幣供給量增加,利率下降,投資增加、消費增加,所得增加。
2.匯率效果:緊縮政策,利率水準上升,資金內流,本國貨幣升值,削減對外競爭能力,出口減少,進口增加。
3.財富效果(或實質餘額效果):貨幣供給量增加,個人財富增加,刺激消費及其他資產之需求。
4.信用分配效果(或信用可貸性效果):信用緊縮期,銀行採信用分配措施,影響一般經濟活動。
5.資產選擇效果(或替代效果):貨幣政策將影響資產間相對價格之改變,使人們調整其資產握有比率,進而改變消費者、廠商之消費或投資行為。

6.預期心理效果:大眾若預期央行未來貨幣政策將寬鬆或緊縮,將事先調整其支出行為,經濟活動將受到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