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之概述(下)─經濟成長與產業研發

撰文◎林育鴻(教育部審訂助理教授)、李櫻穗(空中大學講師)

壹、前言
  美國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風暴自2007年下半年發生以來,已重創全球主要金融市場,更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產生重大影響。然而此時又遭逢國際性原油及糧食價格等原物料高漲所形成的強大通膨壓力,削弱各國消費能力與企業投資意願,加上美國「二房」危機,使全球經濟面臨1960年代之後的另一個陰影與挑戰。
  根據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 Inc.)今(2008)年3月份的報告:預估今年全球經濟(GDP)成長率將較去年下降0.8個百分點,而貿易額成長率則將由去年的13.2%降至今年的12.9%。不過,最值得注視的是與台灣同屬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德國,其2007年及200812月的出口值,在知識及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國外需求大幅增長帶動下,仍然維持強勁成長趨勢,不但扮演著該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同時也彰顯出其長期推動產業研發的重要性。

貳、次級房貸的意義與成因
  回顧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出現危機的原因,最主要可歸納三點:

一、全球利率升高
  近十年來,經濟成長引發的通貨膨脹壓力使得各國中央銀行採取升息方式來對抗,亦即以調高基本利率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例如:美國聯準會自2004年開始至2006年已連續17次升息,歐洲央行(ECB)及英國央行近三、四年來也連續升息多次,另外紐西蘭、澳洲、南非及南韓亦陸續調升利率,似乎全球利率普遍提高。對於信用不佳的貸款人而言,通常以高出一般利率23個百分點的利息取得購屋貸款,加上次級房貸約有8成採浮動利率計息,一旦利率調高,必然加重借款人的負擔,使得無法繳款的違約率因此急速上升。

二、信貸市場快速擴張
  美國有些州的法律明訂僱用獨立掮客可規避房貸公司的法律責任,因此房貸公司大量僱用獨立掮客承作房貸,房貸承銷掮客靠推銷房貸賺取佣金,甚至向不可能付出房貸的人推銷房貸來衝業績,同時建商為了拓展業務,往往沒有仔細審核借款人的信用紀錄,甚至,建商會虛報房貸申請人的償債能力,據此向放款銀行融通資金,而銀行為獲得房貸利息及其市場占有率,於是大量放款,此過程中的風險控管幾乎形同虛設。
三、衍生性金融商品過度包裝
以房貸相關債權為標的資產所發行之證券,稱為房貸證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MBS),而以非房貸相關債權(如信用卡貸款、汽車貸款、商業不動產貸款、應收帳款不良債權等)為標的資產所發行之證券稱為資產基礎證券(Asset Backed SecuritiesABS)。透過證券化所包裝的金融商品,一旦由投資銀行購得並發行擔保債務憑證,另進一步將該擔保債務憑證售予避險基金或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將大幅擴大房貸的連動範圍並深化其槓桿影響效果。擔保債務憑證的風險複雜且不易衡量,本質上其流動性差,一旦次級房貸違約率增加,擔保債務憑證又集中於MBS時,擔保債務憑證報價便會下挫,加深投資人疑慮而要求贖回,造成價格的惡性循環。事實上,全球的大型投資銀行大部分持有這類擔保債務憑證的商品,且金額比重不低,例如:2005年更以4,886億美元發行量創下紀錄,對於金融機構而言,擔保債務憑證的持有部位成為次貸風波的不定時炸彈,就是因為持有過多高風險擔保債務憑證。

參、次級房貸對各國經濟的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IMF20083月「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因次貸風暴而調降今年全球GDP成長率,由原預估4.2%下修至3.7%,同時,美國經濟最近因「二房」效應於金融市場發酵,陷入輕微衰退。所謂「二房」係為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公司(簡稱Fannie Mae,房利美)以及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簡稱Freddie Mac,房地美)兩者之簡稱。「二房」經由政府特許成立,部分董事由政府負責派任。「二房」所發行之債券商品,及其所擔保的房貸抵押證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MBS)信用評等均為優良,但是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所導致的惡性循環已由信用評等較差之次級房貸借款人市場,逐漸擴散至信用評等較佳的市場。在此經濟環境低迷下,民眾對於房市與股市的信心及信賴度處於低檔,加上惡性循環效應已動搖「二房」的財務及股價,使美國次貸危機延續其對全球經濟的陰影。
  就國際原油及農糧作物等原物料價格走向而言,在供給增加有限、生質能源需求強勁、新興經濟體快速成長以及美元弱勢情形下,恐將持續維持高檔水準波動,並會進一步推升全球的通膨壓力,故而再進一步加深停滯性通膨的隱憂。
  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 Inc.)今(2008)年3月報告復指出:全球各主要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已明顯趨緩,今年的成長率將從去年的3.9%降為3.1%;而主要經濟體中,2008年美國、歐元區、日本成長率分別降為1.2%1.4%1.5%,亞洲開發中國家則成長7.2%
  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20084月在華盛頓對智囊機構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演說時指出:這次金融風暴對於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影響,比以往所發生者已有明顯的差異,此次風暴中心不再是開發中國家,而是已開發國家。同時其撼動型態也不一樣,諸如俄羅斯、巴西和澳大利亞等資源富裕國家,仍然有繼續保持顯著增長的現象,然而亞洲各主要出口導向型國家的經濟,則普遍受到次貸風暴所形成的需求降低而有明顯走緩趨勢。
  然而,對德國而言,在經濟上卻有著令人驚訝的表現,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統計資料;近幾年來受益於國外市場對德製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使得德國出口成長率大幅提高,2007年德國出口總額為9,700億歐元(合計1.513萬億美元),較2006年增長了18.4%(而2006年的增長率則為14.6%,參閱表1),顯見出口市場的熱絡情形,其中逾40%為資本財貨,而能源豐富的俄羅斯則已成為德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
  就出口產品結構來觀察,德國主要的出口項目係為高附加價值的汽機車、軌道車輛、原油探勘設備、航太器材、藥品、無線電話及傳輸器、積體電路及微組件等技術密集性產品。由於德國重型機械行業具有品質優良、不可替代性的差異化特色,使得這些高科技產品的旺盛輸出,不但使得德國自2003年起,持續領先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同時也扮演著該國2000年以來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更維持著其歐洲經濟火車頭的重要地位。
據統計;德國2007年的國內生產毛額約為33,484億美元,次於美國、日本,為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而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約36,000美元,至其出口總值則達11,241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一位。至其2007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5%(與歐元區略同,較法國的1.9%為佳)。由此可見,面對次級房貸風暴的衝擊,德國出口及經濟成長尚無明顯受到影響,因此預估2008年的經濟表現將仍會有一番榮景。


1 各國經濟及貿易成長預測       單位:%

經濟成長率
出口成長率
2005
2006
2007
2005
2006
2007
   
3.4
4.0
3.9
5.0(t)
4.9(t)
3.7(t)
    
3.1
2.9
2.2
10.7
14.4
12.2
   
0.8
2.9
2.5
7.7
14.6
18.4
   
1.7
2.0
1.9
4.5
9.9
12.6
   
1.8
2.9
30
10.2
165
-1.6
   
1.9
2.4
2.1
5.4
8.6
10.2
中華民國
4.2
4.9
5.7
8.8
12.9
10.1
中國大陸
10.4
11.1
11.4
28.4
27.2
25.7
新 加 坡
7.3
8.2
7.7
15.7
18.2
10.1
   
4.2
5.1
5.0
12.0
14.4
14.1
:(t)為進出口總值成長率。
資料來源:Global Insight, Mar, 2008World Economic Outlook, IMF, April, 2008

、產業研發的重要性
  根據著名經濟學家熊彼得(J.A. Schumpeter)的創新成長學說:科技的創新活動,所帶來的投資熱潮,乃是經濟成長與繁榮的原動力。爰此,如就德國長期產業科技政策推動成果的經驗來觀察,顯然也與熊彼得的創新學說理論相符合。
  德意志向來即相當重視科學教育與研究發展,溯自十九世紀以來,「科研與教學的相輔相成(Einheit von Forschung und Lehre)」即已為普魯士優良傳統,是以各項科技領域均有傑出的表現,並被譽為「科學之國(Ein Land der Wissenschaft)」,至其工業生產規模,則自二十世紀初即已超過英國的水準。而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市場競爭的新挑戰,德國聯邦政府的科技政策目標即揭櫫:「……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唯有建構現代化基礎設施、發揮優異創新能力,方能有效提升國際競爭力,維持科技領導地位,進而增進社會與經濟的永續繁榮……」。
  事實上,德國天然資源相當匱乏,幸賴聯邦政府遵行市場導向型經濟,同時持續提升行政職能、厚植效率化基礎建設、積極培育科技人才以及獎助產業創新活動,得以充分發揮優異的研發創新能力,進一步鞏固其全球科技創新的領導地位。根據OECD1996)的定義,知識型產業係指技術及人力資本投入密集度較高的產業,主要涵蓋高科技產業、金融保險業及通訊產業。以此一標準來看,知識型產業與一國的研究發展成果相當密切,可作為一國科技研發成果的指標。據此1996OECD主要成員國的GDP與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有關的部分達50%以上,其中德國知識型產業占總產出比率更高達58.6%,而美國、日本則分別為55.3%53.0%。另據2006OECD的統計,2002年德國科技暨知識密集型產業附加價值占總產出比率亦達42.8%,略低於美國的43.1%,係為世界上科技暨知識密集型產業表現優異的國家之一。
  就推動產業科技研發而言,由於其性質已逐漸趨向市場化應用階段,故而往往已具有排他性個別利益性質,聯邦政府為避免形成資源的扭曲與有限財源的浪費,對此一類型的研究計畫均採行補助性原則,亦即僅針對該研發計畫之外部性利益(公共利益)部分者,才給予支援補助 (Staatliche Förderung von Forschung und Entwicklung in der Wirtschaft orientiert sich am Grundsatz der Subsidiarität )。另依照世界貿易組織(WTO)補貼及平衡防衛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SCM)第8.2a2項規定:「……政府對於大專院校、研究機構或企業單位等之競爭前研發案的補助比率不得高於其發展活動成本的50%……(……the assistance covers not more than 50 percent of the cost of pre-competitive development activity.)。」
  爰為遵守國際組織的規範,以及確保財政資源的有效利用,德國政府對於案關研發計畫補助係採取公平、普遍性原則(不特別限制行業別),且其補助比率均限制在總經費的50%以下,至於補助的多寡則決定於其外部性效果的程度。而案關研發補助案基於共同出資,利害休戚相關,不但較能切合業界的研發需求,而且更可確保產業科技研發成果。另一方面,基於學術界的研發人才與能量相當充沛,是以德國政府也相當重視推動產、學界的研發合作。
  就產業技術研發機構而言,德國最知名者為Fraunhofer Gesellschaft研究所(類似我國工研院性質),該研究所並依各地區產業發展型態的不同,設立不同領域的研究單位,總計全國有58處。固然以往聯邦政府曾大力支援其產業科技研發案,惟因該類型研發案的性質上,已較具商業利益性質,是以目前政府大幅減少經費補助性,而該研究所則加強執行與產業界的研發合作,尤其與中小企業的交流相當密切。
  為進一步落實科技研發政策,聯邦政府與各公、民營企業均不斷提高其研究發展(R&D)支出水準。據統計,2006年德國的總研究發展支出約為736億美元,約占該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51%,以支出規模來比較,僅次於美國及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同時聯邦政府規劃全國R&D總支出至2010年之後將占該國GDP3%

肆、產業科技推動之道
  經濟學開宗明義即指出;經濟資源有限,人類的慾望無窮,如何將有限資源作最有效的利用,以達成慾望的最大滿足,係為經濟學主要探討與追求的目標。同樣的道理,在推動一國的研究發展時,如何在有限研發財源有限條件下,創造最大經濟效益,是最為關切。是以應用一般生產函數,來觀察較高研發補助比率對總產出的影響。
  首先假定生產要素的投入為自變數,而總產出則為應變數。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非技術勞力、技術勞力、機器設備以及基礎建設等,至於科技水準則屬於外生變數(科技的創新往往能夠提升整個生產規模)。以函數說明如次:
,且結果反而損及總產出水準的表現。
  同樣的道理,為維護市場機能,發揮有限資源的充分利用,對於非具有完全外部性利益的應用及產業技術研發案,如給予100%的經費補助,顯然已有矯枉過正,補助比率偏高的情形。此舉不但嚴重扭曲資源的適當配置,而且也因偏高資源的投入,以致產生要素報酬遞減的現象,從而損及總產出水準的表現。
  據統計,2003年我國政府的研究發展補助經費為新台幣855.8億元。其中,用於支援應用及產業技術研發項目者,約占一半(420億元),而補助財團法人研發計畫的金額則有216億餘元,又占後者的50%以上。以2000年為例,法人科專計畫繳庫技術權利金(約8.51萬元)占政府總投入經費的3.9%,遠低於產學研發合作的11.26%。由此可見,我國對於相關產業科技研發計畫偏高比率的補助,不但已有形成資源扭曲現象,而且其執行成效已存有值得探討的空間。
為善用研發人才、並結合產業科技需求,未來實應擴大產學研發合作規模。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家數約有110萬家,占全國企業家數的98%;且僱用了750萬餘人,約占全國僱用人數的7成以上,以往係為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幕後推手,惟因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研發能力不足。為落實「根留台灣,全球布局」的政策目標,勢須加強與中小企業的產學交流合作,以利增進產業的多樣化,避免產品過度集中的風險,以利強化面對經濟風暴衝擊的穩定性。

伍、結語
  美國次貸自發生以來已波及世界各國的經濟成長,國際原油及糧食等原物料價格的高漲,已形成強大通膨壓力,大幅降低各國消費能力及企業投資意願,加上「二房」危機,使得次貸風暴持續發酵,相較於強調金融管制政策,厚植於研發的產業政策較能治本。
  回顧金融史,所看到的金融危機本質上是不斷的重演,儘管形式不同,但總覺得似曾相似。金融開放或自由化後,雖促進競爭,加速金融體系運作效率,然放寬限制,另一方面卻導致金融機構道德風險承擔的增加,甚至信用過度擴張,提高經營風險,一旦有任何一家金融機構發生財務危機,其必然產生連帶效應而引發金融風暴,此時,政府往往採取僅有治標的金融管制政策,如信用緊縮、租稅優惠或限制不良借貸等干預市場機制的作為。然德國長期所推動產業研發似乎是最有效的政策預防針,我國雖幾乎不具有任何天然資源,但豐沛且高教育水準的人力資源,因此從經濟比較利益的觀點,需要著重研究發展,累積經濟永續能量,才能於金融風暴中脫穎而出。



參考資料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4年年報,台北,954月。
劉江彬、黃俊英,「智慧財產管理總論」,華泰文化公司,台北,2004年。
林鐘雄,「西洋經濟思想史」,三民書局,台北,1979年。
行政院經建會,《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民國94年至97年計畫暨民國104年展望》,台北,2004年。
施建生(2005),《偉大經濟學家熊彼德》,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台北,2005年。
王素灣,「知識經濟時代對我國人力資源的因應與挑戰」,中華經研院,台北,1999年。
林育鴻(2005)「台、美、紐股價波動性之研究─以GARCH分析」,2005年兩岸財務與資訊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
經濟部統計處統計月報,台北,20085月。
韋伯韜、周信佑「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影響深遠」,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台北,20079月。
Tatsachen über Deutschland, Frankfurt, 2006.
Deutsche Bundesbank, Zahlungsbilanzstatistik, June 2007.
Marcus Walker / James Hookway, Old-Fashioned Economies Ride Out a Global Tornado, Wall Street Journal, April 04, 2008.
Global Insight, International Interim Forecast Analysis, 2008.
http//bmwi.de/navigaion/press.
http//en.wikipedia.org/wiki/Shumpeter.
http//www.wto.org.
http//www.oecd.org/country statistical profile, 2006.
Lin, Y. Problem Structuring of 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 from Taiwanese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Northern Economic Research Unit Working Paper, Vol.2, No.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