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理論
撰文◎王振隆(財會講師)
一、GNP(國民總生產毛額)
(一)意義:一國全體常住居民(Resident,不包括外籍人士)在一定期間內(通常為1年,不屬該期間生產的不算),所生產的(非生產性的市場交易活動不算,如股票買賣、二手貨買賣)最終財貨與勞務(未包括中間財貨)之市價總值(非市場性生產活動不予計算,惟自有房屋設算資金及農民自用農產品除外)。
1.GNP為一流量觀念。
2.衡量一國在一段期間內之經濟活動績效,通常以GNP(國民生產毛額)或GDP(國內總生產毛額)來橫量。
3.本國境內的外國國民所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未計入GNP;但本國國民在國外所生產的最終財貨或勞務則應計入GNP。
4.中間財貨或原料未計入GNP。
5.未透過市場交易的最終財貨或勞務不計入 GNP內,但有些生產性活動雖未表現在市場上,但應予計入(如有房屋租金及自營農場自用農產品)。
6.有些市場交易,由於是非生產性交易,則應予剔除(如走私、毒品交易等黑市交易、金融證券交易、二手貨交易、移轉支付),惟證券交易、二手貨交易過程中經紀商佣金則屬當期生產性勞務,應予計入。
(二)衡量一國在一段期間內之經濟活動績效,通常以GNP(國民總生產毛額)測度。
(三)GNP之計算方法:
1.支出面計算法:GNP=C+I+G+(X-M)
(1)GNP僅包括實質性投資,不含金融性投資。
(2)在支出面的結構中,C所佔比重通常最大。
(3)若投資佔所得比重相對較大,表示潛在經濟成長率將較高。
(4)若政府支出佔所得比重較高,表示政府規模大,其對經濟影響較大。
2.所得面計算法:
GNP=所得項目+非所得項目
GNP=(工資+租金+利息+利潤)+(企業間接稅+折舊)
3.生產面計算法:
GNP=農業生產附加價值+工業生產附加價值+服務業生產附加價值+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1)附加價值係指生產單位所創造出來的新增價值。
(2)生產過程迂迴,創造的附加價值愈高,GNP亦將較大。
(3)農業可再細分為農、林、漁、牧等四類。
(4)工業可再細分為礦、製造、水電、營造等四類。
(5)服務業可再分為商、運輸倉儲及通信、金融保險不動產及工商服務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政府服務生產者、其他生產者等六類。
(四)我國相關之資訊:
1.平均每人國民所得(GDP):96年為16,792美元(90年為12,876美元)。
2.經濟成長率:
(1)我國96年經濟成長率(GDP以90年物價為基期)為5.72%。
(2)95年為4.89%,94年為4.16%,93年為6.15%。
相 關 補 充
|
●最終商品與中間商品
所謂最終商品與勞務,係指最終能滿足經濟個體需要之財貨與勞務,如勞務、消費財與投資財。所謂中間商品,係指在分工生產與迂迴生產的經濟關係,被生產者購來作為原料以生產出最終被直接消費的產品。
●設算所得
應計入國民所得項目中,但因未透過市場交易致無法計算其市價的生產活動,如自有住宅租金之設算。
|
二、GDP(國內生產毛額)
(一)係指一定期間內一國境內所生產之最終財貨與勞務之市價總值。
例:外勞來台打工,GDP↑。
(二)GNP與GDP之區別:
1.「GNP」以國民為界,不論是在國內或國外,凡是本國國民所生產的財貨勞務皆涵蓋。
2.「GDP」以國境為界,不論是本國人或外國人,凡是在本國國境所生產的財貨勞務皆涵蓋。
相
關 補 充
|
GNP或GDP計值之方式
1.名目GNP:以當期價格計算之GNP。
2.實質GNP:以基期計算之GNP。
3.GNP平減指數(隱性物價指數):名目GNP/實質GNP100。
4.潛在GNP:一國充分就業下之產出水準,又稱為充分就業國民所得。
|
三、國民所得帳戶觀念
(一)GNP(國民生產毛額)=C+I+G+(X-M)
(二)NNP(國民生產淨額)=GNP-折舊
(三)NI(國民所得)=NNP-企業間接稅淨額
=NNP-(企業間接稅-政府補貼)
或(NI=工資+租金+利息+利潤)
(四)PI(個人所得)=NI-公司營利事業所得稅-未分配盈餘-政府財產及企業所得+移轉性收入
(五)DPI(個人可支配所得)=PI-個人所得稅
(六)PS(個人儲蓄)=DPI-個人消費
四、所得分配指標
(一)Lorenz曲線:
1.對角線絕對平均;直角線絕對不平均。
2.係家庭戶數累計百分數與所得分配累計百分數之間關係的一條曲線,以衡量所得分配的不均度。
3.橫軸表示家庭戶數累計百分比,縱軸表示所得分配累計百分比。
(二)Gini係數:
1.係測量Lorenz曲線與完全均等線(對角線)圍成之面積佔對角線以下三角形面積之比值。
2.又稱為集中比率(concentration
ratio)或不均等係數(inequality coefficient)。值介於(0,1)間。
3.值愈大愈不平均;值愈小愈平均。
4.值為1表示所得分配絕對不公平,值為0表示所得分配絕對公平。
(三)最高最低組所得倍數:
1.最高所得組之所得相對於最低所得組之所得倍數。
2.96年台灣地區家庭可支配所得按戶數五等分位計算,最高20%家庭平均所得(186.7萬元)為最低20%家庭平均所得(31.2萬元)之5.98倍。
3.70年為4.21倍、80年為4.97倍、90年為6.39倍、95年為6.01倍。
五、經濟理論之演進
(一)古典學派經濟理論:
1.亞當斯密(Adam Smith)為鼻祖,1776年至1930年代亞當斯密1776年著有《國富論》,為經濟學始祖,古典學派創始人。
2.其所言「看不見的手」即為價格機能,主張自由經濟制度,強調人類自利動機與經濟法則運作。政府應堅守自由放任不干預,經濟體系可自動邁向充分就業均衡。
3.Say’s Law:供給能創造其本身之需要,國民產出決定在於總供給,生產多少,人們就買多少,充分就業是常態。總供給曲線是垂直線,物價決定於需求高低。
4.貨幣數量學說:
(1)貨幣數量趨動總需求,在總供給不變下,物價與貨幣數量呈正比例變動。
(2)政府要注意的事項為物價問題,而非失業問題。
5.價格水準、工資能自由升降。
6.利息的實質理論(儲蓄與投資決定利率水準)。
(二)凱因斯經濟理論:
1.凱因斯1936年的「就業、利息及貨幣的一般理論」,又稱需求面經濟學或新經濟學。
2.國民產出決定於需求面,人們要買多少就會生產多少。需要水準不一定需等於充分就業產出,故失業是常態。政府應積極地運用財政政策刺激其需求,挽救經濟。
3.由於存在「工資與物價向下僵固性」,以致總供給曲線為一水平線。
4.存在流動性陷阱。
(三)貨幣學派(1960年代中期):
1.由於政府不斷採擴張政策造成物價膨脹,以致當面臨物價上漲與失業抉擇問題。
2.Friedman認為凱因斯學派之權衡擴張政策,是造成經濟波動之主因,故主張法則政策。
3.基本假設:
(1)貨幣流通速度相當穩定,且可預測。亦即貨幣需求之利率彈性不大。
(2)在短期內的投資,利率彈性大。
(3)經濟體系短期內不穩定,但長期則可透過自我調整機能達到充分就業所得水準。
(4)貨幣政策之短期效果係透過實質利率;長期效果則透過貨幣存量。
(5)通膨為一貨幣現象,係因貨幣供給成長率大於經濟成長率所造成。
(四)理性預期學派(1970年代):
1.Lucas、Sargent、Wallace 認為人們對於政府的財金政策產生理性的預期而融入其行動之後,被預測到之政策將無法改變國民產出,僅會影響物價水準,至於未被預測到之部分仍會影響國民產出。
2.凡人們充分運用相關資訊,再以經濟理論模型所產生的預期結果,作為其對未來預測,皆謂「理性預期」。
3.若人們未能完全地預測到政府之財金政策,則未被人們預測的政策效果將能實現,經濟社會所發生的景氣變動即是反應未被料著之變動。
(五)供給面經濟學(1970年後期):
1.當時面臨前所未有的失業與通貨膨脹同時發生之停滯膨脹。Laffer主張,利用減稅刺激工作意願、儲蓄、投資活動與降低逃稅誘因。
2.Laffer曲線:認為目前稅率過高,降低稅率反而會增加稅收;橫軸為稅率,垂直軸為稅收。
六、凱因斯交叉模型—國民所得水準之決定
總需求決定國民所得,總需求之組成,依模型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
最完整之情況有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國外貿易四部門。
(一)簡單凱因斯模型,只有消費支出與投資支出:
1.均衡條件:
(1)總需求=總供給法
Y=C+I(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貿易部門)
Y=C+I++G(不考慮國外貿易部門)
Y=C+I+G+X-M(四個部門全考慮)
投資=儲蓄法
I=S(不考慮政府部門及國外貿易部門)
I+G=S+T(不考慮國外貿易部門)
I+G+X=S+T+M(四部門全考慮)
●在凱因斯各種函數所稱之行為變數皆為「預擬的」或「事前的」之觀念,但在國民所得會計上所稱之消費、儲蓄、投資則屬「實現的」、「事後的」之觀念。
2.MPC+MPS=1
(二)簡單凱因斯模型,考慮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國外貿易等四部門:
1.均衡條件:
(1)總需求=總供給法
Y=C+I+G+X-M
(2)投資=儲蓄法
I+G+X=S+T+M
當S+T+M > I+G+X,表示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存貨會增加,所得產出水準下降。
2.MPC+MPS=1
3.政府支出乘數為1/(1-MPC),若政府採定額稅,政府賦稅乘數為-MPC /(1-MPC),採平衡預算時,乘數為1;若政府採比例稅,平衡預算時,乘數小於1。
●凱因斯各種函數所稱之行為變數皆為「預擬的」、「計畫性的」或「事前的」之觀念。而在國民所得會計上所稱之消費、儲蓄、投資則屬「實現的」或「事後的」之觀念。
七、消費函數
(一)說明民間消費及其決定因素間關係之函數:
C=f(Yd) f'(Yd)>
0
C=a+bYd a:自發性消費 b:邊際消費傾向
(二)消費相關觀念:
1.自發性消費:當可支配所得為0,人們仍需維持的消費量,與所得高低無關。
2.誘發性消費:隨所得增加而增加的消費。
3.消費曲線:為所得之正函數,當所得變動後,所造成之消費增減,僅是曲線上點的移動,若係因自發性消費變動(所得以外之因素),將造成整條曲線的移動。
4.凱因斯的消費基本心理法則:消費支出隨可支配所得增加而提高,惟消費增加量小於所得增加量。
相
關 補 充
|
●影響消費之其他因素
1.對未來預期:
(1)預期未來景氣悲觀,減少目前消費、增加儲蓄。
(2)預期未來價格上漲或缺貨,消費增加。
(3)預期未來所得增加,增加消費。
2.保有流動性資產數量:多,購買力強,消費多;少,購買力弱,消費少。
3.財富大小:財富多,消費多;財富少,消費低。
4.物價水準:上漲,實質可支配所得減少,消費少;下跌,實質可支配所得增加,消費多。
5.通膨預期:預期將發生通貨膨脹,消費增加。
6.信用發達程度:高,貸款可能性高,消費能力高;低,貸款可能性低,消費能力低。
7.所得分配狀況:通常高所得者APC較低所得者為低,因此所得分配愈平均,總消費愈高。
8.人口年齡結構:老年、少年消費較多,壯年消費較少。
9.移轉性支付:政府對民眾移轉性支付愈高,人們消費愈多。
10.社會儲蓄風氣:儲蓄風氣盛,消費下降。
11.稅負高低:所得稅愈高,消費水準愈低。
|
(三)儲蓄函數:說明民間儲蓄與其決定因素間關係之函數。
S=Yd-C=Yd-(a+bYd)=-a+(1-b)Yd
由上式得知,儲蓄為所得之正函數。
八、節儉的矛盾
由凱因斯所提出,其認為個人儲蓄是美德,惟在景氣不佳之時候,若社會所有人均崇尚節約不進行消費,則社會有效需求將減少,存貨無法消化,業者將減產,就業水準更低,所得水準將下降,人們最終可用來之儲蓄反而更少。因此提出「節儉的矛盾」,係鼓勵大家多消費,才能振興當時之經濟蕭條之困境。
相
關 補 充
|
1.節儉的矛盾性,只發生在經濟體系未充分就業的情況(易言之,在古典學派理論中,並不會發生節儉之矛盾性),因自發性消費減少,透過乘數效果作用,使所得、消費呈倍數減少,失業增加,均衡所得減少,儲蓄則無法增加。
2.但經濟體系若臨近或已達充分就業,需求增加,造成物價上漲,此時應鼓勵儲蓄,使擴充產能所需資金能充分支應,藉總供給之擴張,使所得提高,則無節儉的矛盾性。
3.若儲蓄增加會引起預擬投資增加,所得便不會下降,節儉矛盾就不成立。
|
九、投資函數
(一)I=V-hi V:自發性投資 h:邊際投資傾向
(二)投資相關觀念:
1.投資:
(1)係指對新資本財(包括機器設備、建築物及存貨)之購買。
(2)國民所得會計上,將投資分為「固定資本形成」(指新機器設備與新建築物的購置)及存貨增加(指存貨的變動)。
(3)固定資本形成復可分為固定資本形成毛額(未扣除機器建築之折舊)與變動資本形成淨額(已扣除機器建築之折舊)。
2.毛額及淨額的區別:
(1)投資毛額係指新機器設備與建築物的購買及存貨的增加。
(2)投資淨額係指投資毛額扣除折舊之金額。
(3)投資是流量,資本是存量。
3.廠商決定投資與否:
(1)投資金額多少決定於投資邊際效率(MEI)與利率二者,MEI即投資報酬率,利率即表示借入資金成本。
(2)若投資邊際效率(MEI)大於利率,投資增加;若投資邊際效率(MEI)小於利率,投資減少。
相
關 補 充
|
●投資邊際效率
固定資本在耐用期間內的預期報酬率,亦即是資本財未來預期淨收益折為現值的折扣率。
●影響投資邊際效率之其他因素
1.固定資本價格:價格高,MEI愈低。
2.對產品市場未來狀況之預期:預期未來銷路收益好,MEI高。
3.技術與創新:有精進,則MEI高。
4.現有資本設備利用率:高,則新增資本財預期收益高,MEI亦高。
5.生產成本及稅捐:高,則MEI低。
|
4.投資陷阱:
(1)投資不具利率彈性或利率彈性為0之情況。
(2)當貨幣供給增加,利率下降,惟投資量與所得均不受影響。
(3)為新興凱因斯學派所主張,認為此時IS曲線為垂直線,貨幣政策無效,財政政策才有效。
十、出口淨額
(一)出口淨額係指出口減進口(X-M)後之淨額。
(二)相關觀念:
1.出口:
(1)意義:是他國對本國產品之需求。
(2)影響出口需求之因素:X=X(Yf, Pf / Pd, e)
由於三項因素並非本國經濟體系可單獨決定,經濟學者為簡化,乃將M簡化為外生變數。
2.進口:
(1)意義:是本國對他國產品之需求或係外國產品對本國之供給。
(2)影響進口需求之因素:M=M(Yd, Pf / Pd, e)
三項因素中,其中二、三項並非本國經濟體系可單獨決定,經濟學者為簡化,乃將M簡化為:l+mY。
3.貿易依存度(trade dependency ratio):係指出口加上進口後佔GNP之比例。
十一、乘數原理
(一)自發性支出變動將導致均衡所得作數倍以上同向之變動。
(二)乘數相關觀念:
1.乘數=均衡所得變動量/自發性支出變動量
乘數之意義=1/(1-MPC)=1/ MPS
2.簡單乘數:單一自發性支出變動,造成均衡所得產生倍數變動之乘數。
3.消費乘數:因消費支出變動,造成均衡所得產生倍數變動之乘數。
4.投資乘數因投資支出變動,造成均衡所得產生倍數變動之乘數。
5.政府支出乘數:因政府支出變動,造成均衡所得產生倍數變動之乘數。
6.平衡預算乘數:係指政府同時且等額的增加支出與稅收,造成均衡所得產生倍數變動之乘數。
十二、加速原理
(一)加速原理係觀察在資本設備充分運用下,若所得增加引起投資增加的問題,亦即探討國民所得變動量對投資量之倍數影響。
If=α(Yt-Yt-1) α:資本/產出比例或資本係數或加速因子
加速原理與乘數作用是交互作用,此為Samuelson所提出之乘數加速原理。
(二)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之比較:
|
乘數原理
|
加速原理
|
1.
|
係指自發性支出的變動對所得水準之影響
|
係指國民所得之變動引起投資量呈倍數的變動
|
2.
|
適用於未充分就業前
|
適用於已充分就業後
|
3.
|
乘數是所得變動量對自發性投資變動量之比
|
加速係數是誘發投資變動量對自發消費變動量之比
|
4.
|
凱因斯所提出
|
凱因斯所提出
|
十三、緊縮缺口與膨脹缺口
(一)緊縮缺口:若總支出小於達到充分就業所得水準之總支出,則此時均衡國民所得將低於充分就業所得,其支出不足之部分,謂之緊縮缺口。至於產出不足部分謂之產出缺口(output gap)。此時政府應採擴張性政策。
(二)膨脹缺口:若總支出大於達到充分就業所得水準之總支出,則此時均衡國民所得將高於充分就業所得,其支出超出之部分,謂之膨脹缺口。此時政府應採緊縮性政策。
十四、修正凱因斯模型
(一)IS曲線與LM曲線兩曲線相交之點,決定市場均衡利率與所得水準,該組合點同時滿足財貨市場均衡與貨幣市場均衡。
(二)IS曲線與LM曲線:
1.IS曲線:
(1)意義:為使財貨市場均衡(財貨總需求=財貨總供給)的各種利率與所得水準之組合軌跡。
(2)IS線上點及線外點之涵義:
a.線上任何之一點表示財貨市場均衡(I=S);線外之任何一點表示財貨市場失衡(I不等於S)。
b.IS曲線左下方之各點表示財貨市場呈現超額需求(I > S);IS曲線右上方之各點表示財貨市場呈現超額供給(S > I)。
c.形狀:其斜率為負,因利率上升使預擬投資減少,總需求減少,均衡所得減少,故IS曲線斜率為負。
(4)斜率:a.決定於投資利率彈性之大小;b.投資對利率彈性愈大,則IS曲線愈平坦;c.投資利率彈性為0,則IS曲線為垂直線。
2.LM曲線:
(1)意義:為使貨幣市場均衡(貨幣供給量=貨幣需求量)所得之各種利率與所得水準組合軌跡。
(2)LM線上點及線外點之涵義:
a.線上任何之一點表示貨幣市場均衡(Md=Ms);線外之任何一點表示貨幣市場失衡(Md不等於Ms)。
b.LM曲線右下方之各點表示貨幣市場呈現超額需求(Md > Ms);LM曲線左上方之各點表示貨幣市場呈現超額供給(Ms > Md)。
(3)形狀:其斜率為正,因利率上升使投機動機貨幣需求減少,在特定貨幣供給量下,為使貨幣供需相等,交易與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須增加,故所得須增加,故LM曲線斜率為正。
(4)斜率:
a.決定於投機動機貨幣需求利率彈性之大小。
b.若投機性貨幣需求對利率之彈性【愈大,為∞】,則LM曲線將【愈平坦,為一水平線】。
c.投機性貨幣需求對利平之彈性【愈小,為0】,則LM曲線將【愈陡峭,為一垂直線】。
相 關 補 充
|
●S-LM模型安定性分析
1.IS曲線斜率為負值,體系穩定可自動達到均衡。
2.IS曲線斜率為正值:
(1)若IS曲線斜率 > LM曲線斜率:體系不穩定。
(2)若IS曲線斜率 < LM曲線斜率:體系穩定與否則視貨幣市場調整速度快或財貨市場調整速度快。
a.貨幣市場調整速度相對較快,體系安定。
b.財貨市場調整速度相對較快,體系不安定。
|
十五、景氣循環
景氣循環係指在某一段期間內,一般經濟活動發生非定期但重覆出現的波動現象。商業循環可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為能了解總體經濟活動變動情形,乃有同時指標、領先指標、落後指標,分別說明如下:
(一)同時指標:工業生產指數、電力總用電量、製造業銷售、批發零售及餐飲營業額指數、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實質海關出口值、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共七項。
(二)領先指標指數:外銷訂單指數、貨幣總計數、股價指數、製造業存貨量指數、工業及服務業加班工時、核發建造面積、半導體接單出貨比,共七項。
(三)落後指標:發生在總體經濟活動變化之後的時間數列,如失業率等。目前經建會蒐集的統計數據包括金融面指標及實質面指標:
1.金融面指標計四項:M1b貨幣供給量變動率、直接及間接金融變動率、票據交換及跨行通匯總額變動率、股價指數變動率。
2.實質面指標計五項:製造業新訂單指數變動率、海關出口值變動率、工業生產指數變動率、製造業成品存貨率、非農業部門就業變動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